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让评论驰进网络新“蓝”海

来源:​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青年网 发布时间:2018-12-17 11:47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发布了《网络评论蓝皮书: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8)》。报告中称,近70%的用户每次花费15分钟至1个小时的时间浏览网络评论,其中单次浏览时长为30分钟至1小时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35.4%。

纷繁复杂的舆论场,相对于精准推送、挟持流量的网文,评论是一种更深度的论说。行走在快速阅读模式的轨道上,网络新闻资讯“震惊体”盛行,语不惊人死不休,千方百计吸引眼球,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只讲站队不问是非……能在铺天盖地的新闻资讯和不计其数的鸡汤网文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正是因为网络评论有其特有的价值存在。

互联网时代,网络赋予了评论更多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评论文章,网络音频、网络视频、漫评、H5等纷纷出现,符合网络时代短而易懂的传播特性,也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人民日报》,从任仲平微纪录片、音频栏目“睡前聊一会儿”,到年轻评论员集体出镜的“两会侃侃谈”系列视频等等,传统媒体的评论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在深度融合中向全媒型、全天候评论转型。

无论评论的形式如何创新,形式如何多样,万变不离其宗,都应坚守“观点和价值”这两个阵地。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肃的论述论证,辅以精湛精妙的文字表达,网络评论才会有包容的思想力量和情感力量。当然,精湛精妙的文字表达,不是“九曲十八弯”华丽词藻的叠加,处处都是大排比;严肃的论述论证,也不是领导布置任务的讲话稿,这个“要”,那个“必须”。网络时代,贴近大众的语态,才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找到传播的“诗和远方”。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给读者以拨云见日、醍醐灌顶的力量,是网络评论应该努力的方向。网络评论的优势,是以思想见长。最近几年,湖南《红网》集聚了一批网络评论人员,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激荡,在一方网格里做出大文章。一些擅长写网络评论文章的网友愿意在那里“过招”,既有对热点事件观点的表达,也有对国家政策的解读。深挖网络评论的潜在价值,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今年江苏举办的《新时代新江苏——E评40年网评大赛》以改革开放为主题,呈现了网络评论的又一个价值维度。

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网络评论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有强劲的传播力。《网络评论蓝皮书:中国网络评论发展报告(2018)》报告中称,“网络评论的深度用户占网民总数的60.2%,其中经常关注网络评论的用户占比为48.0%。”这也是信息时代网民赋予网络评论的空间和力量。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去寻找点燃灵感、引发共鸣的视角,让评论驰进网络新“蓝”海。

(作者:李群)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09SICHUANINTERNETSOCIETY.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晖路360号晶科1号3楼  工作QQ:2136693690;联系电话:028-85508997

法律顾问: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ICP备案号:蜀ICP备170299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