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远未过时。资料图片
媒体融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让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有效地实现协同发展?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共建健康的媒体生态?
日前,在2019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内容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想碰撞,在这场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传媒大会中,为网络媒体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牢固意识 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今世界技术革新的速度可谓一日千里,信息化的不断加速发展使得全媒体应运而生,而面对全媒体时代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变化,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杨小伟表示,守正创新,守正是基础。“所谓‘守正’就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当好网上舆论的指南针、画好网上网下同心圆。”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只有在守正创新上不断下功夫,才能把握大势,乘势而上,实现新的跨越。正如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任贤良所言,“在互联网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而谁能把握方向、顺应大势,谁才有可能把握战略主动,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展现出新闻舆论的新气象,赢得网络媒体的新未来。”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吴兢认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推进全媒体时代的内容建设,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广、更远、更深入、更响亮。
其实,在全媒体时代,“要把舆论场的主动权、主导权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新华网总编辑郭奔胜表示,尽管在实现网上网下同心圆的过程中,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应势而动,因势而谋,但面对媒体融合之路中的挑战,还需要所有媒体同仁携起手来面对、共同破解。这样才能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让主流媒体更强大,让主流声音更强劲。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全媒体让用户有了低门槛的发声渠道,但信息传播的高效路径,也使得众声喧哗中多了诸多噪音。腾讯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陈勇表示,在万众皆媒的时代,网络生态治理的要求被不断提高,因此,政府的有力监管和行业的加强自律共同发力才能解决互联网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内容为王 讲好中国故事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与会者普遍认为,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内容是根本。郭奔胜表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归根到底是要靠优势的内容来筑就。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归根到底是靠优质的内容来实现。他进一步说道,“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作为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来生产、来获取、来利用,但全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其所应有的新的内涵中,对内容的重视绝不是意味着忽视其他要素,而是以内容为支撑点,来撬动所有要素,激发化学反应,发挥倍数效应。”
应急管理部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表示,坚持内容为王,策划引领,积极尝试分众化、互动化的传播方式,和大众化、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才能打造传得开、叫得响、记得住、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而与会者认为,全媒体时代传播形态的创新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方向不是空洞炫技,也不是娱乐至死,而在于用丰富的创意,把优质内容的品质传达出来,激发优质内容的巨大传播能量,从而放大受众对内容的可感可触。
不可否认,科技是为内容服务的。任贤良认为,“内容为王才是媒体传播的永恒定力。”其实,无论媒体的变革发展如何深化,媒体形态在未来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即使在互联网日益发展的时代,“内容也是互联网的灵魂”。郭奔胜说道。
“突出精品建设,保持内容定力。”吴兢认为,在如今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中,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内容建设才能让主旋律更加高昂,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视频优先 奏响中国乐章
聚焦互联网业内的生态其实不难发现,无论是媒体传播的形式,还是整个行业的格局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不可阻挡的浩荡潮流,成为媒体领域一场不容回避的自我革命。
杨小伟认为,创新就是要在内容生产上多想招儿,不断提升作品的魅力,要着力可视化。他表示,当前短视频、H5、动漫,就让越来越多的新闻动了起来。
“《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就给我们做出很多借鉴,他们制作出非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吴兢表示,短视频、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是打造既彰显主流价值观,又容易形成人气爆棚产品的新途径。
“我认为,短视频日益成为主流传播形态。”在郭奔胜看来,媒体融合发展是一场自我革命,而现在的媒体融合发展正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因此,面对网络生态去中心化加速演变的趋势,权威主流媒体需要认识到短视频对未来传播形态的重要影响。
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部长高晓虹认为,短视频不仅短小精悍,而且更像一种小品。“一小段视频就可以为大家讲述一个故事,非常符合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方式,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现代人更习惯于接收碎片化非线性的信息,而短视频就是十分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形式。”(张博)
四川省网络文化协会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09SICHUANINTERNETSOCIETY.Allrightsreserved.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晖路360号晶科1号3楼 工作QQ:2136693690;联系电话:028-85508997
法律顾问:北京市环球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ICP备案号:蜀ICP备17029961号